化学与材料学院欢迎您!

我院研究生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25-06-04     阅读次数:

2025年6月3日,我院硕士研究生罗传发以第一作者在二区TOP《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IF= 8.1)发表题为“Synergetic oxygen vacancy and homologous heterojunction into BiOCl/Bi2Fe4O9 for levofloxacin photodegradation: insight of Ov-O*-PMS intermediate toward efficient 1O2 generation”的论文,江西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卢丽敏教授、黄喜根教授和谢琰玉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支持。

单线态氧(1O2)被认为是降解富电子抗生素污染物的亲电活性物种。然而,选择性生成1O2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盐酸刻蚀结合原位溶剂热法制备了氧空位辅助的Bi2Fe4O9/BiOCl同源异质结光催化过氧单硫酸盐(PMS),并通过对PMS的结构调控实现了单线态氧(1O2)的产生,从而实现了富电子左氧氟沙星的高效降解。原位拉曼光谱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氧空位可以有效地吸附和桥接PMS,而异质结结构可以加速电子转移到连续的Fe2+再生,从而促进PMS的利用。Bi2Fe4O9/BiOCl的同源结构提供了Bi-Ov-Fe位,缩短了活性物种的迁移距离。因此,氧空位占主导地位的光催化剂转化溶解氧生成Ov-O* 和Ov-O*-PMS中间体。电子顺磁共振(EPR)和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Fe位上的电子与附近的Ov相互作用,削弱了PMS的O-O键,生成·OOH、·O2-1O2,从而有效地生成1O2。结果表明,优化的Ov-BFO/BOC-2催化剂在30 min内的降解效率达到95.8%,相应的动力学常数分别是纯Bi2Fe4O9和BiOCl的5.1倍和33.36倍。利用HPLC-MS分析了LFX降解的可能途径,并利用ECOSAR软件对LFX的毒性演化进行了评价。该研究阐明了表面Ov-O*-PMS中间体在1O2形成机理中的重要性,为缺陷控制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3586625024517#f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