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学院欢迎您!

我院文阳平老师团队助力内蒙古盐碱地改良
发布日期:2025-03-27     阅读次数: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盐碱地曾被称为“土壤癌症”,高盐碱量严重制约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为目标,全面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在此背景下,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研究生曾祥荣在导师文阳平研究员的带领下,深度参与扎鲁特旗乌额格其牧场1670亩盐碱地改良示范,通过科技创新为盐碱地改良注入高校智慧。

科技破"碱":无人机精准施药化学改良显成效

在乌额格其牧场治理现场,团队采用“工程+化学+生物”综合改良方案。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自主研发的复合改良剂,结合30台大型机械深耕作业,将药剂均匀分布于10-50厘米耕作层。“针对盐碱地中的硫酸根和钠离子等进行靶向处理,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反应,将土壤盐度从千分之十以上降至千分之三以下,达到作物最适生长条件”。曾祥荣向记者介绍,该技术突破性实现了土壤结构改良与盐碱成分中和的双重效果。

综合治理:黑土回填+生态修复唤醒土地生命力

项目团队投入农家肥33000立方米,回填黑土60000立方米,同步实施排碱沟修建、覆沙改土等工程。牧场职工贾宝柱见证巨变:“改造前植被覆盖率不足30%,如今已具备高产良田标准,预计玉米亩产可达千斤以上”。通过土壤结构重塑与养分补充,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焕发新生。

产学研协同:打造盐碱地治理"江西农大方案"

扎鲁特旗农投集团董事长付天生表示,项目采用高校研发的专用改良剂700吨,结合深翻冲碱等技术,预计4月25日完成治理,5月10日前播种,保苗率达90%以上。文阳平教授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实施”的创新模式,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盐碱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团队将继续深化探究盐碱地治理创新模式。文阳平研究员表示:“我们正在探索加强种子耐盐碱化工作,未来将形成“改土+保种”双轮驱动模式,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这项科技创新不仅拓展农业空间,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高校力量,彰显我院老师和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供稿:文阳平  审核:刘庆言